Monday, September 1, 2008

P - Poutine

Poutine(注意,t不發t音,而發ts的音,因為在魁北克嘛!!) 為魁北克的特產,雖然法國來的同事也跟我說過法國有些省份也有Poutine。它是薯條、起士方塊(EN: Cheese curds; FR: fromage en grains)和濃稠肉汁(gravy)的組合。喜歡的人會很喜歡,不喜歡的人就會非常討厭這種食物。我是屬於第一類的人,所以致力在尋找魁北克最好吃的Poutine。很多速食店,例如McDonald's、A&W、La Belle Province或餐廳如St-Hubert、Nickles、Mikes都有,但到目前為止,本人首選就是魁北克市的chez Ashton。Ashton只在魁北克市開分店,無奈離蒙特婁有3小時的車程,所以不能想吃的時候就吃。它的Poutine有加雞肉、香腸、豌豆、辣椒等的口味。八月去了一趟魁北克市的400週年慶,很高興吃到思念已久的Ashton Poutine。

份量分為baby、mini和general。最然一種general竟然是最大碗的,可見這邊人食量之大!! 我點的是baby size,很適中的份量,又不會有吃不完浪費的感覺。


根據網路,蒙特婁市最好吃的poutine在La Banquise,號稱有25口味以上的poutine。

去了一趟之後,還是覺得chez Ashton在我心中的地位不可動搖,但是La Banquise除了薯條炸到過頭以及肉汁過鹹外,它的起士方塊非常的Q又加上菜單有多種口味任你挑,算是彌補的其他的小缺點吧。


Potine好吃,但也不能常吃,因為熱量高膽固醇高又含反式脂肪,所以也要節制囉!

Monday, August 25, 2008

M - Marché public du 18e siècle de Pointe-à-Callière 18世紀公眾市場



連續第十五年,位於老港的Pointe-à-Callière博物館在8月23和24日舉辦了一年一度的18世紀公眾市場,主要就是呈現出18世紀新法蘭西市場的容貌以及民情風俗。歷史學家特別強調在這個市場上會有一堆蔬菜水果但就是找不到番茄和馬鈴薯,因為那年代的人迷信番茄會導致癌症,而馬鈴薯在250年前還未被引進到這。這還是第一次聽說呢,徹底打翻了以往認為新殖民地的人民三餐只吃馬鈴薯的印象。果真,市場中有看到蘋果玉米瓜類等蔬果。每個攤位的人都穿著的古裝,去除了穿著現代化的路人外,真還讓人誤以為回到了18世紀!!


品嘗了夏南瓜(zucchini)製成的蛋糕、新鮮的有機乳酪、酸甜的蘋果,也喝到了Seyval 品種釀的葡萄酒,現場尚有楓糖酒、蘋果酒、蕎麥鬆餅、酸浆属(ground cherry)、杉木啤酒(Spruce beer)、巧克力糖(Chocolate truffles)等等。




吃到這時候差不多飽了,所以就開始看一些古代的工藝品和表演。有拉胚、針線女紅、藤製品編織、陶瓷品製作、玻璃繪畫、皮毛衣物帽飾、手工果醬、手工香皂。表演的部分,有替貴族表演的小提琴家和舞者,說書人,也有市場聊八卦(這也可以是一種表演型態啊 呵呵)、公眾審判竊賊、傳達官頒布指令、剪羊毛、試穿18世紀服飾等。


現場也有展示18世紀的醫療設備及生產接生方式,那時候的人真是刻苦啊! 不是住在摩登世界的我們所能想像...

最後有個搬運工在演獨角戲,他和觀眾互動的方式很有趣。值得一提的是主辦單位為了找可以提供符合歷史性食品的供應商,特別花了很多心思在魁北克省境內尋覓,最後找來的這些也都是平時在蒙特婁島上很少見的。
參考網址: Pointe-à-Callière博物館

Sunday, August 3, 2008

P - Parc de la Chute-Montmorency

翻成中文就是Montmorency瀑布公園,位於距魁北克市12公里近郊處,瀑布高達83公尺,比尼加拉瓜瀑布整整高出30公尺,但是名氣遠遠落在尼加拉瓜瀑布後面,大概這個公園對於開發國際遊客沒有付出心力吧。入園費是4.75,花10.50加幣可搭纜車直達Montmorency山莊,裡頭有餐廳紀念品店等,想省錢或有體力的人可以挑戰300多階的樓梯,頂頭還有個吊橋讓人在上面俯視整個瀑布,在那邊站個幾分鐘,你就可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及人類的渺小。





勇氣大的人還可到瀑布腳體驗瀑布傾瀉而下的衝力,建議帶件泳衣,因為要保持衣物乾燥是件不可能的事。七八月時Loto-Quebec會在這邊放煙火,晚上來這邊應該也很美。入口處正在建一個平台,大概以後要辦演唱會之類的,所以在徵求命名中。


天氣晴朗時來這野餐是不錯的選擇,如果純粹觀光大概3個小時就綽綽有餘了。

Sunday, July 13, 2008

J - Jazz Fest (Montreal International Jazz Festival)


第29屆爵士節(6/26-7/6) 圓滿落幕了,這是蒙特婁最大的節慶,世界上最大的爵士音樂節之一,也是吸引數百萬遊客來蒙特婁一遊的原因。據官方說法,今年室內表演和商品飲食販賣概估營收有十億元,難怪有贊助商搶著在這個節慶中佔一席之地。與往常一般,室外每個舞台各由一個贊助商負責,演出皆不收費,位於Jeanne-Mance和Sainte-Catherine街口的最大舞台照例還是GM包辦(所以現場展示了許多GM的小哺哺),其他的還有TD Bank (沒看到有人推銷信用卡)、 Rio Tinto Alcan (雖然沒有現場販賣鋼鐵,但是大手筆出資幫大會推動環保綠化減碳方案也讓他們公司聲譽更上一層樓 )、Bell (賣了手機網路之類的東西)、Loto-Quebec等等熱情贊助,明天是30屆,恰巧Place-des-Arts (藝術廣場)附近的藝術中心(Quartier des Spectacles)第一期剛好落成,到時節慶之盛大可想而知。


爵士節的吉祥物Ste-Cat如往常是小朋友的最愛,專替兒童規劃的舞台就常常出現她的藍色身影。


這次活動恰巧有歷年來的海報展覽,Oh My God,她以前的樣子真是不能入目,就像許多Hollywood女明星幾年就要重整門面一樣,這隻貓也修修改改的幾十年才是現在的可愛貌。


因為公寓就在Loto-Quebec舞台不遠處,所以不用出門,躺在床上就如置身超high的人群中,哈,此等幸運兒大概全蒙特婁就我一個! (其實午夜後聽到搖滾樂和人聲鼎沸還是會暗自咒罵的…)

今年聽了不少場演唱會,看了一些街頭表演,也吃了一年一度本人認為有至少4星等級的Schneiders熱狗 (大部分親友都認同,只有一個半素朋友吃完沒有眉開眼笑)。說四星真不為過,因為自己去超市買來烤也烤不出這等級。大概也需要熱鬧氣氛和先水煮再電烤的程序吧!

經過由Alberta來的瑞典裔女歌手Johanna Sillanpa演出的舞台時就被她的渾厚歌聲吸引住,後來還在最後一天特別跑去買她的CD 。




本土嬉哈饒舌團體,4DZ為For These Societies之意,取名用意是希望藉由他們的音樂激勵新一代的年輕人並進而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唱到後來還拿出魁北克省旗和黎巴嫩旗揮舞,是要拉近與觀眾間的距離嗎?? 由於特別喜歡法文饒舌歌,所以也聽了好幾曲。




由管樂手、打擊樂手、手風琴手和歌手等組成的七人樂團LA ZIKABILO。他們演奏的曲風很廣,舉凡爵士、雷鬼、法國香頌、吉普賽曲、拉丁樂、搖滾樣樣都來。不過真的是第一次看到歌手用擴音器而非麥克風唱歌,所以他很忙,擴音器喇叭兩個換來換去。歌詞簡單但就是擺聽不厭,一直要叫人relax relax,難道蒙特婁人生活方式還不夠放鬆嗎? 呵呵



大會的節目之一,由眾多鼓手和舞者表演的熱情巴西Samba,看了好幾場都擺看不厭,首先四位舞者跳著動感中不失性感的森巴舞,非洲同事說其實還有融入非洲的mating dance求偶舞,接著由指揮和鼓手與群眾互動,鼓手打幾下鼓觀眾就要拍幾下手,到最後鼓手故意性的製造笑果愈打愈快,觀眾就跟不上了,最後舞者邀請觀眾一起同樂,上前的往往都是拉丁美裔人居多。



爵士節一過有種整個夏天將近結束人去樓空的感覺,晚上靜得嚇人(其實應該偷笑才對) 。其實各大小節慶還是很多,只是都比不上爵士節,只能期待盛大的30屆了。

Tuesday, June 24, 2008

Q - Quebec National Day

開版的第一天剛好是魁北克省慶,既然blog講的是Quebec from A to Z,當然要好好介紹一下這節慶囉。

6月24日是魁北克省慶(Quebec National Day,法文為Fête nationale du Québec),許多魁人又稱這個節日為St. Jean Baptiste Day。St. Jean Baptiste Day是源自於2000年前歐洲傳統的施洗者約翰(Saint John the Baptist)宗教節日。法語加拿大人以往一直慶祝施洗者約翰的誕辰因為他正是法語加拿大的守護聖人。直到1977年,魁省政府才把聖約翰日(6月24日)非宗教化,將之制定成魁北克官方省慶日。也許是民族主義的關係,許多法裔加拿大人會慶祝省慶,而不會慶祝7月1日的加拿大國慶。民族主義者Gilles Vigneault於1975年所作的歌曲Gens du pays(直譯:國家的人民)也因此常被當作魁北克的非正式國歌。歌詞中提到Gens du pays, c'est votre tour de vous laisser parler d'amour(同胞啊! 輪到你們敞開心胸把愛說出口了)。聽起來民族主義意味濃厚,在往後的政治場合也偶爾會聽到這首曲子。1980年魁省獨立公投失敗,於René Lévesque演講結束後聽眾群起唱起這首歌,當時氣氛應該很感人。


點以下link可聽到這首曲子:
http://tw.youtube.com/watch?v=jdf9aqRk--0


聽說後來有人還會在朋友生日時把前面的Gens du pays用朋友的名字代替改成另類的生日曲,滿有創意的。


魁省旗風中搖曳狀


過省慶當然很高興,可以看法裔加拿大人如何慶祝他們的節慶又因為是法定節日可以放假一天(這才是重點)。如同往例,今天有舉辦遊行還有大型晚會。今年的路線跟往常由東向西相反,是從Frontenac地鐵站往東走向Maisonneuve Park,由於腳程太遠,而且本想邀約的同事也因眾多因素(如1980年代左右有色人種在當天出沒,被詌譙的比例大大增加)而主動棄權,所以只在聚集較多魁人的Ste-Catherine East和拉丁區Quartier Latin找景點拍照留念。



有的人會故意穿藍白顏色的衣服或在身上任何地方掛省旗或與鳶尾花(皇族的象徵)相關的飾品


我們去商店買東西,店員一看到我們有色人種,她的民族意識馬上就浮出檯面了,出現了以下對話。 (全程用法文,當然,這是魁省節慶嘛!)


店員(瞥了我一眼): St. Jean Baptiste節快樂!

我(有點訝異,但還好回答得頗順): 妳也是喔!

店員(有點滿意我用法文回答她): 我們應該好好慶祝這節日,你我都馬是魁北克人嘛!

我(趕快狗腿一下,免得吃她一頓白眼): 對啊! 對啊! 對了,Maisonneuve Park有演唱會喔! 可以好好去慶祝一翻! (好加在之前有看新聞,不然掰不出這個)

店員(很高興我也知道這訊息): 我會去那,XXX樂團會去喔,他們是魁北克的樂團。

我(真的是沒聽過那樂團,不過好在已經結完帳,可以溜了): 謝謝妳! 玩的愉快喔!


(^0^) What a relief!! 80年代的戲碼沒有重新上演... 安全到家了!